中新广州知识城(简称“知识城”)位于广州市的地理几何中心、黄埔区北部,规划面积为232平方公里,规划人口100万。经13年开发建设,知识城厚积薄发、破茧蝶变。2010年6月,知识城项目正式奠基建设。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期间指出,支持知识城升级为国家级双边合作项目,下一步要在政策支持和创新驱动上下功夫。同年11月,知识城正式升级为国家级双边合作项目。2020年8月,国务院批复同意《中新广州知识城总体发展规划(2020-2035年)》。2022年3月,《广东省中新广州知识城条例》印发实施。
一直以来,知识城始终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推动开发建设全面上水平。目前,知识城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现代城市面貌已经形成,以生物制药、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三大产业集群为代表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构建,知识产权综合改革成效显著,大科学装置等科技创新平台有序布局,国内外知名高校加速进驻。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超4000亿元,近五年年均增速达29.2%。在建项目超230个,全部项目建成投产后,预计达产产值超5500亿元。
(一)始终践行规划引领,打造国家战略重要承载区
1.顶层设计领航城市发展。中央、省、市高位推动知识城建设,提升知识城战略定位,构建多层次《总规》落实体系。国务院批复同意《总规》,赋予知识城深化改革、先行先试的历史重任,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需要,在2035年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知识中心。省政府印发《〈总规〉实施方案》,通过24项举措明确未来工作时间表和路线图,确保《总规》落地落实。市委全会专题审议通过《落实〈总规〉的若干意见》,明确把知识城列为“一号工程”,举全市之力建设知识城。区委全会出台《落实〈总规〉三年行动计划》,分解100项重点任务和100个重点项目,推动《总规》落地做实。
2.政策支持赋能创新发展。《广东省中新广州知识城条例》审议通过并印发,赋予知识城26项国家、省的事权事项,以法治保障支撑知识城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配套出台“国际人才自由港10条”“生物医药10条”等创新政策,对院士在辖区新设全国唯一的工作站,最高给予1亿元资助,对博士、博士后、名师名医等高层次人才给予安家、生活等各类资助,支持力度国内领先。推动“粤港澳知识产权互认10条”“港澳青创10条”及实施细则实施落地,为港澳青年在创业启动、创新激励、平台建设等各方面提供多元化的扶持。
3.“一核两心多园”蓝图全面铺开。以环湖总部经济带为“核”,结合站城融合TOD开发模式,布局知识塔、智荟塔、科技馆、国际会议中心等标志性建筑,打造环山绕水、独具特色的“山水创新之城”。南北打造两个片区副中心,枫下副中心强化生产服务业布局,打造全链条芯片智造产业集聚区;新龙副中心强化知识研发服务布局,打造服务创新经济的活力宜居家园。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湾区半导体产业园、科教创新园等7大组团式空间布局基本成型,形成从南到北优势互补、多点开花的高质量发展格局。
(二)始终聚焦前沿领域,建设知识密集型产业体系
1.做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规划建设7.98平方公里的国际生物医药价值创新园,引进GE-龙沙、百济神州、诺诚健华、绿叶生物、恒瑞医药、康融康方、疫苗生产基地、达安基因、万孚生物等40多家顶尖生物医药项目,达产产值超千亿元,各项目建成后大分子药原液总产能可达60万升,将成为亚洲一流的生物制药园区。
2.做优集成电路产业集群。规划建设面积6.6平方公里湾区半导体产业园,以粤芯芯片为龙头,集聚新锐光掩模、烯湾科技、深南电路、盈骅芯片、中科飞测等芯片设计制造材料企业80余家。其中,粤芯二期将技术节点延伸至 90-55nm 制程,深南电路将实现 FCBGA 封装基板国内批量供应“零”突破,盈骅总部将启动 ABF 载体材料研发,“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终端应用”的全产业链生态圈已经形成,预计2035年总营收超3000亿元,将打造全国集成电路第三极核心承载区。
3.做大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打造3.5平方公里智能制造园,以新能源汽车智能化、自动驾驶为突破方向,小鹏汽车智能网联汽车智造基地以289天建设周期实现首车下线,打破全球整车项目最快下线记录,年产能达12万辆。联合百度Apollo启动运营全球首个自动驾驶服务平台,投资百亿、产值百亿的孚能科技项目将建设年产能30GWh动力电池生产基地,搭建“零部件制造-试制试验-整车制造-智能出行”的产业链条,将建成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的整车制造基地。
4.打造纳米科技产业高地。中国纳米谷引进国内外一流的纳米材料科技领域项目,建成集生物安全、疫情防检治为一体的“一中心三平台”,其中首个项目——5G通信射频滤波器建成国内首条6寸一体化IDM产线,年产能达10亿颗,年产值达6千万,打破国际射频芯片巨头的垄断,全力打造中国纳米科技创新能力最强的产业化高地。
(三)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做强科技创新动力引擎
1.打造高端创新平台。坚持抓创新就是抓发展,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纳米、信息技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领域,与中国科学院、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等院所共建科研平台,目前已引进广州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广州区块链研究院等41个机构,汇聚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广东粤港澳大湾区黄埔材料研究院(航空轮胎大科学中心)、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广州研究院等12所研究院,硕博研究生培养规模超4200人,在读大学生超30000人。航空轮胎大科学中心整体工程投入运营,建成运营第三代半导体创新中心,大力提升基础研究和自主创新能力。
2.集聚领军人才队伍。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以引智引才促创新。出台“海外尖端人才八条”等专项揽才政策,建立人才赋能站,引进施一公、王晓东等战略科学家28名,集聚各类高层次人才总量达1260余人。设立园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自主招收、培养博士后科研人员,承接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培育科研创新的沃土热土。构建招才引智新平台,落成运营国际人才自由港,揭牌成立黄埔欧美同学会知识城分会,正式运营全市首批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首批引入中新青年创新创业基地等9家合作伙伴,为国际人才提供国际化知识社区。
3.擦亮知识产权品牌。全力打造知识产权最强保护区、最佳运用地。加快开启新一轮知识产权综合改革试验,持续推进知识产权证券化试点,落地全省首个排污权质押融资项目,率先发行全国首支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发行量占全国30%。规划建设占地622亩的知识产权服务园,聚集广东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审协广东中心等100多家专业机构,大湾区最大规模单体知识产权会议及展览中心建成运营,粤港澳大湾区知交会暨地博会永久落址,审协广东中心专利审查结案每年约占全国五分之一,逐步建成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元素最集中的高地。
(四)始终深化国际合作,打造对外开放崭新格局
1.中新合作机制日趋成熟。在国家、部委、省级三个层面分别设立三级合作会议机制,分别为由国务院副总理与新加坡副总理任主席的中新联委会、由商务部部长与新加坡商务部部长任主席的联合工作委员会,由副省长与新加坡企发局局长任主席的联合实施委员会。会议机制实施成效显著,有力推进中新重点合作领域磋商,荣获“通商中国企业奖”,被新方赞誉“新加坡企业进入中国的首选地”。
2.中新双边合作全面深化。以中新关系提升为全方位高质量的前瞻性伙伴关系为契机,深度拓展中新双方在科技创新、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合作。中新一期合作建成6.27平方公里的现代化新城。中新二期合作2平方公里示范区全面启动建设,布局胡姬花中新公园、中新青年创业街区,预计未来5-10年内引入投资500亿元。中新智慧园开园运营,入驻来恩生物、新果科技、费雪派克等国际顶尖企业。恩士迅大湾区新技术交付中心、新加坡能源集团、悦榕庄“广东省首店”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累计落户中新合作项目73个。
3.国际合作领域全面拓宽。坚持全方位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聚焦科技创新、人才交流、数字经济领域谋深做实。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建成六大研发平台,聚集唐本忠、曾少华等6位中新院士领衔的国内外高层次人才300余人,成功签署深化合作协议,永久办公大楼建成挂牌。新加坡国立大学广州创新研究院项目已完成三方协议签署,将打造成为其在中国的综合旗舰型项目。穗澳知识合作先行示范区落地知识城,构建超百亿穗澳合作集群,打造穗澳合作“黄埔样板”。
(五)始终对标全球一流,打造绿色智慧现代新城
1.城市路网四通八达。规划建设“8条轨道交通、7条高速公路、7条城市快速路”对外交通路网,在建道路120公里,建成道路60公里。地铁14号线、21号线相继开通,广河高速、花莞高速建成通车,打造30分钟通达市中心、1小时连接大湾区主要城市的交通圈。“五纵五横”城市内部主干路网基本贯通,重点打造开放大道“产业创新轴”、创新大道“科技创新轴”,共同构建串联“三集群两高地”的两大重要交通轴带。
2.城市配套日臻完善。集聚高水平医疗资源,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泰和、皇家丽等三家专科医院相继开业,知识城南方医院将建成全区规模最大的综合性三甲医院,构建城区15分钟、村(居)地区30分钟可及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网。布局全学龄优质教育机构,建成市二中会元学校等23所中小学,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今年9月初中部开学;广州实验中学、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已正式开学。规划新加坡特色邻里中心,城南邻里中心、绿地缤纷城、开芯大酒店、纳米大酒店、合景悠方等商业体相继开业,打造宜业宜居的幸福新城。
3.城市品质精耕细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选定20.6公顷知识城绿谷作为城市降温试点,探索建设面向碳中和的新一代低碳或零碳示范区。100%实施绿色建筑,南起步区获国家三星级绿色生态城区认证,达国内绿色生态城区最高等级。大力建设海绵城市,以凤凰湖、九龙湖及河涌综合整治工程为重点,打造全国独特“大海绵体”。规划建设全面融入新加坡元素,建设15公里风雨连廊,全面推广屋顶绿化、垂直绿化,彰显以人为本城市情怀。尊重城市发展规律,以绣花功夫雕琢城市空间,强化历史文化保护,延续城市文脉。建成33.8公里花廊、35公里绿道,打造迳下花开、莲塘古村等特色生态景观,塑造“有山有水有风光、生产生活有生态”的高品质城市。
(2023年7月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