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由广州市委宣传部与知识城管委会联合举办的《中新广州知识城总体发展规划(2020-2035年)》政策解读会(广东专场)在知识城国际合作交流中心举办。专家学者、重点企业及科研机构代表为新发展格局下的知识城未来发展建言献策。本次政策解读会是继国务院批复同意《规划》、省政府正式发布《规划》、商务部举办知识城专题发布会、在北京解读《规划》之后,广东专场的政策解读会。
解读会上,面向未来、面向世界、产城融合成为专家们眼中中新广州知识城未来发展之路的三大关键词。专家认为,知识城可以成为内外循环的连接点,让知识等要素资源进一步市场化,同时,知识城还应以系统性体制创新激发发展活力,建设后现代知识城。此外,记者从解读会上获悉,目前广州开发区正在研究开通知识城到南沙的快速交通,正在考虑磁悬浮、高铁或者高速地铁,贯通广州南北的科技创新轴。
根据《规划》,中新知识城将围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知识中心这一核心关键定位,打造知识创造新高地、国际人才自由港、湾区创新策源地、开放合作示范区。当前,经过10年发展,知识城已经从十年前的一片阡陌桑田崛起为一座产业集聚、要素齐备、设施完善的现代化新城,正成为广州科技创新轴的北极点、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广州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冼银崧介绍,开发区管委会已于近日通过了关于落实《中新广州知识城总体发展规划》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了八大方面共36项重点任务计划,把国务院批复的规划和省市两级的授权,在知识城落地落实落细,争取到2022年,知识城建设国家知识中心初见成效。
以中新广州知识城和南沙科学城为极点,广州举全市之力规划建设链接一系列全市域科技创新关键节点的科技创新轴。冼银崧透露,目前知识城已开通14号线、21号线,穗莞深城际明年也将联通知识城,花莞高速已开通,到白云机场25分钟、到深圳宝安机场30分钟。接下来,为打通科技创新轴两大极点,目前正在研究开通知识城到南沙的快速交通,正在考虑磁悬浮、高铁或者高速地铁,把广州南北的创新轴贯通,让知识城的整个交通格局更加完善。
知识城作为世界级经济平台要强调世界性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全球与当代中国高等研究院院长、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郑永年表示,知识城发展要紧扣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大湾区是中国内部的欧盟版,大家都在抓技术、抓产业,如果把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这些投资贸易好多的东西规则统一起来,这个内循环就是一个高层次的循环,是制度上的内循环。可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南方共同市场。
在这个背景下,郑永年提出,粤港澳大湾区是内循环和外循环的连接点,如何跟东盟市场结合起来,如何和RECP市场结合起来,未来如何跟TPP结合起来,这是要重点考虑的。
郑永年表示,知识城一定要扮演中国外循环的角色,中新知识城不仅仅是广州发展的抓手,也是广东发展的抓手,中新两国的合作也是我国综合发展的试点。尤其像知识城这种世界级的经济平台,一定要强调世界性,世界性并不是仅仅意味外国企业就是有世界性了,人才知识极其重要,未来的竞争就是知识经济的竞争。
构建适合“海鱼生长”的环境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常修泽发表了以“系统性体制创新,激发知识城发展活力”的主题演讲。
常修泽建议,要更重视人本要素市场化改革,人本要素和比土地、资本要素更为重要,要更重视人本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议知识城围绕知识产权、人才产权赋能,非常有经济价值,也有创新意义。
常修泽表示,国务院批复的《规划》要求高水平对外开放,高水平开放要有新追求,基础面做好产品流、资金流、技术流、人员流、信息流,并往制度型开放提升,对标国际一流规则和标准,构建适合“海鱼生长”的环境,即中外文明的包容和交融。新加坡是当今世界上中西文明交融、交汇最成功的地方,知识城可以借鉴形成一个知识创新氛围。
高起点建设后现代知识城
广东省社科院原院长、省政府原参事梁桂全教授发表了以“以城导向,产城融合,高起点建设后现代知识城 ”的主题演讲。
他表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一定要跟需求改革创新联动,这个联动的地方就在城市,城市是联动供给与需求的一个集结点。城市的发展必须要坚持硬体建设、软体构建和灵魂铸造的一体化,必须以人为本,必须要形成这个城市的强大持续发展能力。通过智慧化、生态化、人文化,高起点建设后现代知识城。知识城要以人为本,以系统集成方案引导实验创新,用智慧再造科技—人文—自然融合的后现代文明城市。
打造三大平台,培育四大集群
华南理工大学前党委副书记、教授张振刚表示,知识城要明确三个定位,打造三大平台,培育四大集群,推动中新广州知识城高质量发展。明确知识城功能定位,水平定位、关系定位三个定位。
他认为,世界级科技创新平台代表了国际引领、高端集聚、环境优越。打造世界级创新平台,增强高科技供给能力;打造世界级产业创新平台,提升产业质量效益;打造世界级智慧城市创新平台,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创新能力。打造生物医药创新园、新能源新材料及集成电路价值创新园、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园、智能制造创新园,以四园建设促进世界级产业集群发展,推动中新广州知识城高质量发展。
展现知识城的使命担当
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副院长、教授毛艳华建议,知识城要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重要创新极,与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南沙庆盛科技创新产业基地、粤澳(横琴)深度合作区等重大创新载体串珠成链打造大湾区创新带。
毛艳华还提出,知识城要构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孵化和转化平台。创建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新创业基地,重点打造面向港澳的示范性孵化器、众创空间和价值创新园区。构筑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创新枢纽。
毛艳华建议,知识城要以推动高水平开放合作为目标,拓展对外开放领域,提高协同发展水平,探索合作共赢模式,打造成为中新两国与时俱进的全方位合作伙伴关系新典范,成为“一带一路”建设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平台载体。《总规》明确提出,围绕发展需求,加大对知识城的政策支持力度。知识城能够为创新驱动发展探索新道路、积累新经验。
知识城要担当金融支持创新、畅通科技创新链引领者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刘金山作了“金融支持创新、畅通科技创新链引领者”主题演讲。
刘金山表示,当前我国正在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要畅通科技创新链,引导资本投向工程化阶段,金融科技增信利于畅通科技创新链。知识城要建立知识产权投融资创新体系和知识产权金融服务体系。
他建议,知识城应加快推进知识产权投融资试点创新。鼓励金融机构拓展知识产权金融业务比如专利权质押、发明专利授权险,推进金融科技与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对接常态化,成立知识产权金融机构,争取成立更多知识产权、科技服务等领域的金融机构,如知识产权特色银行、金融科技银行及增信担保机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