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芯思想 Chipinsights”
2018年12月25日,广州印发《广州市加快发展集成电路产业的若干措施》,提出到2022年,广州市争取纳入国家集成电路重大生产力布局规划,建设国内先进的晶圆生产线,引进、培育、壮大一批集成电路设计、封装、测试、分析以及深耕智能传感器系统方案的企业,争取打造出千亿级的集成电路产业集群。
2022年3月17日,广州工信局制定《广州市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4年)》,主要从完善产业链,提升高端芯片设计能力、做强芯片制造、发展宽禁带半导体、推动封装测试业和材料装备高端化发展等方面,提出9项具体工作任务。到2024年,年主营业务收入突破500亿元。
从2022年的1000亿调整到2024的500亿,目标的调整,让人看到了广州的务实。这些年,广州集中力量“办大事”,开启从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到封装测试的全产业链追赶。
“芯”势力
近年来,广州重点布局以黄埔区、南沙区、增城区为主要承载区的“一核两极多点”产业格局。
推动产业特色集聚发展。优化产业发展布局,打造“一核两极多点”的产业格局。以黄埔区为核心,建设综合性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聚集区,围绕集成电路制造,引入和培育一批高端芯片设计、关键材料设备、先进封装测试企业和重点创新平台。以增城区、南沙区为两极,增城区主要聚焦智能传感器和芯片制造等领域,充分发挥高校、新型研发机构的作用,加快大湾区智能传感器产业园项目落地建设;南沙区重点打造宽禁带半导体设计、制造和封装测试全产业链基地。鼓励越秀、荔湾、海珠、天河、白云、番禺、花都等区结合自身产业发展基础和特色,加快半导体与集成电路相关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推进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创新应用。
摘自《广州市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4年)》从2017年到2023年,广州从半导体产业的荒漠,到如今涌现出粤芯半导体、芯粤能、芯聚能、南砂晶圆、增芯科技、越海集成、广芯半导体、兴森半导体等一批优秀的集成电路企业,成为广州“芯”势力。
黄埔: 2018年3月粤芯半导体开始桩基工程、10月主厂房封顶;2019年3月设备搬入,6月生产设备调试完毕开始“投片”,9月20日一期投产;五年来,粤芯一期、二期已建成投产,三期主厂房顺利封顶,四期正在筹划,总投资约370亿元,预计到2025年,公司月产能将达到12万片。
南沙:面向车规级和工控领域碳化硅芯片供应商芯粤能和模块供应商芯聚能共同构成以车规级和工控领域第三代半导体产业链为核心的产业集聚地。芯粤能一期规划年产24万片6吋SiC晶圆芯片,在2023年3月底产线已经试投产,2023年底建成1万片产能,计划2024年12月底达产2万片。
增城:2023年9月增芯科技12英寸智能传感器及配套专用ASIC芯片晶圆制造产线项目封顶,将成为国内第一条12英寸MEMS智能传感器晶圆制造项目;越海集成将建设面向CIS、滤波器等芯片的8寸/12寸TSV封装生产线,建成12英寸TSV封装产能每月1.3万片,8英寸TSV封装产能每月2万片,填补了本地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四梁八柱”战略中封测领域的空白。
“芯+车”破局
搭乘新能源汽车这辆“最快的车”,实现弯道超车,已是广州半导体同行的一个共识。
日前,广州市半导体协会会长、粤芯半导体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总裁及首席执行官陈卫先生在“广州集成电路产业创新发展高峰论坛—广州汽车电子产业协同”专题论坛开场致词中表示,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产业,也是广东省、广州市的重要战略支撑产业集群。当前,广东省正大力实施“强芯工程”,积极打造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第三极,而广州拥有发展汽车电子产业的终端应用市场优势,在汽车产业与集成电路产业“双链融合”的趋势下,汽车电子也将进入新模式和快车道,也为所有产业链参与者提供新的契机。
电动化、智能化的加速普及,推动功率芯片、控制芯片、高性能SOC等各类芯片需求快速增长,也促使芯片向集成化发展。初步估计,一台新能源智能汽车控制器将超过100个,涉及芯片约1000—1500颗芯片,约为传统燃油车的2-5倍,但大部分集中在28nm以上制程,仅5%制程在28nm以下。
广东的新能源汽车在国内独占鳌头,主要比亚迪、广汽集团的两大巨头。2022年,比亚迪的新能源车销量突破186万辆,广汽埃安销量突破27万辆。进入2023年第一季度,广东新能源车产业的优势进一步扩大,比亚迪、埃安产销规模已经位居第一、第三。此外,小鹏汽车、合创汽车等也有一席之地。
可惜的是,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大部分都在中国,而在汽车半导体领域,全球十大供应商却没有一家来自中国。车载半导体六大门类中,自给率最大的功率半导体,也只达到了8%。实现汽车产业的“芯片国产化”迫在眉睫。业内人士认为,国产车规芯片难设计、难制造、难上车,主要是因为整体生态不足和标准体系不健全、测试平台以及验证平台缺失、关键产品缺乏应用和工艺缺乏积累。
无独有偶,粤芯半导体、芯粤能、芯聚能这三家企业都和车企有着密切的关系。
粤芯半导体战略产品与设计服务副总裁赵斌表示,从消费类芯片制造起步,通过逐步升级进入工业电子领域,进而在汽车电子领域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的粤芯半导体与广汽已是“老搭档”, 粤芯与广汽埃安、广汽资本联合成立了汽车芯片协同培育平台,通过该平台对国产化进行快速验证,不仅包括ACQ100验证,还包括车载验证。还与广汽研究院成立了国产车载芯片制造协同培育平台,粤芯承担配合相应的工艺开发,直接为车载芯片提供“定制服务”,共同搭建“芯片制造—整车厂”产业链联动模式,以实现设计和制造协同优化的职能。
粤芯一期、二期已经进入量产,工艺节点为180-90纳米以及55纳米模拟工艺,月产能45000片;三期建设正在进行中,总投资为150亿元,工艺节点继续以180纳米为主,其中包含了IDM产能,将突出车载芯片和工控芯片。
芯粤能、芯聚能自成立伊始,就带有吉利汽车的背景,“芯-车”双方可以产生良性联动作用,形成产业合力。芯聚能坚持产品自主开发设计与生产制造,与整车厂和Tier 1在电驱动研发阶段建立合作关系,凭借领先的SiC器件设计、封装技术、应用服务和稳定的产品性能,已有多款主驱模块获得应用。成立仅仅两年半的芯粤能,已经顺利投产,预计2024年达产,同时启动二期项目,该项目计划年产24万片8吋SiC晶圆芯片,预计2026年达产,并于顺势启动三期项目,计划在2029年达产。
粤芯半导体、芯粤能、芯聚能的建成投产改写广州缺“芯”的历史,迈出“广州芯”产业第一步,见证了广州的“芯+车”破局。
打造“芯”生态
广州“芯”圈正在崛起。粤芯半导体18个月投产,创下黄埔速度;疫情之下,芯粤能18个月投产,再创南沙速度,这就是广州布局芯片的发展速度。
1990年代的珠海是广东集成电路的聚集地,2006年珠海炬力集成的营收就高达14亿元,是我国集成电路设计业的龙头,而今天炬芯科技传承火炬;2000年代的深圳是中国的山寨之都(深圳SZ山寨),到如今华为海思已经成为中国IC设计领域的参天大树;而广州可谓是集成电路产业的荒漠,基础薄弱,产业规模小,不要说和深圳、珠海比,甚至不如东莞,起码业界都知道松山湖。
随着粤“芯”一声吼,带动超过100家半导体产业链企业争相落户广州,广州“缺芯”历史终被打破。
产业生态的培育,需要金融灌溉。广州整合创新投融资机制,广州城投、广州产投积极参与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金二期、组建省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风险子资金,积极争取国家、省集成电路产业基金加大对广州集成电路产业的资金支持,最大化发挥基金的战略引导和投资促进作用。
产业生态的培育,需要基于本地优势产业。《行动计划》明确,强化应用需求牵引作用。以全市在5G、超高清视频、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等优势领域的强大应用需求为动力,鼓励骨干应用企业与芯片设计企业通力合作,推动自主可控芯片的规模化普及。
衷心祝愿广州描绘“芯”未来。